<医师不是天使>讀後心得
“因为我不相信,任何人会不同意能活着多好“It is nice to be alive!”这一句话”
这是黄昆严教授对于器官移植持有的观念。我本身就非常不同意这句话。套一句老掉牙的话:生命在好不在长。更何况,我们只能控制生命的宽度,而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何必以[半途医学] 死命地把灵魂困在一具臭皮囊之中呢?
我本身对于器官移植一直含有保留的态度。对于黄教授如此向往这项[半途医学] 的观念很不以为然。人不像车子,不能够随便执行“换胎”手术的。先把器官移植手术会带来的副作用、失败率放在一边,我认为需要把全然不属于一具身体的器官硬塞给这具身体就是不理智、不道德的行为。我不信任何宗教信仰,只不过这项[半途医学]总是让我觉得无理取闹。居然都已经公认为一项[半途] 的技术,为何还要推广呢? 难道我们该提倡半途而废的精神吗?
生命的可贵,并不是在丧失生命时才能证明的。生命的可贵,是在活得精彩、充实、有意义当儿被体现出来的。只不过,还是一句老话:人总是要到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
我以为每一位即将步上学医这道特殊又专业的旅程之前都应该已经透彻了解这个道理了。否则医师根本不是在解救人间苦难,而是不择手段地持续一个垂死之人的呼吸,把医院变成人间炼狱。我并不是在提倡安乐死,只是认为医师应该懂得划清界限,怎么区别‘尽力医’和‘乱医’。医师在急诊室中能做的真的很有限,但正是因为如此,医师不应该为了寻求突破而抓狂,依赖[半途医学]以设法解除自己的无力感。
我在添选大学志愿时有一度很想将牙医系摆在第一的位置。原因很简单,因为牙医不像其他医科,天天必须面对死神摄人的面龙。在急诊室中望着病人的心跳停止而无法复苏时,那种力不从心的失落感是无需亲生体会便能深刻了解的。每次当我在人生的旅途中目睹这类悲痛的插曲,都难免反问自己世间痛苦存在的意义,以及上帝的旨意。为何要叫人受苦?如果当了医生,又必须常常反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怕我负荷不来。
但是我最终想通了。
人生变化无常,一切的悲欢离散,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接受面对的。我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当我刚会走路的时候,我的母亲就因为内出血住院。当时连说话都有问题的我,根本不了解父亲脸上的表情是何等焦虑。我天真得望着医院里穿白衣的人士紧凑的来来往往,殊不知人命就在这些脚步和呼吸间在鬼门关前面徘徊。我也被紧张的气氛压迫的鸦雀无声。
医院的一切直到我看第一部电影时还历历在目。电影是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2》。电影的最后有位主角因为无奈修为不足,魂无法回体,飘至西天,魂飞魄散。接着下一句台词是:“他走了。”那时我不到5岁,但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做‘死’。你永远永远无法根一个死去的人相处、说话、欢笑、哭泣、分享人生中的喜怒哀乐。这不禁使我问起几年前母亲住院的状况,我才打从心底捏了一把冷汗。
“别走。别去我无法跟你去的地方。”这是《魔戒三部曲:王者在临》电影的一句对白。是山姆误以为佛洛多被毒蜘蛛蜇死的时候说的。谈生死真的如此沉重吗?从我懂得死有什么寓意后我就不断深思此问题。起初是很害怕,不知道没有了我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我该怎么面对。
不知道你有没有怀疑过,电影为什么总要给垂死的人有机会说最后几句话,才容许他撒手而归。这种老掉牙的情节其实说明了一件事——人生的遗憾不在于离别,而是在于未完成的事。如果每一个人都以赤诚的心态待人,离别时就不会再悲痛了。因为该说的、该做的,都已圆满完成,所以已经不需要死命抓住再相处的机会。病床的生离死别,其实和在机场送机,或在车站挥手道别没有两样。只要已和身边的人充实相处,能不能再有机会相聚又何足为惧?
真如黄昆严教授所提到的《卖车记》和他尊敬的《苏森墉老师》。人生是一股感觉、一阵亲切感。转手的车子,即使被换过漆、改过轮子,但你看到车牌,联想到发生在车子上的事物,感觉就是不一样。黄教授才会有有感而发,把过快乐的一天与多用一天的车子混为一谈。
得了巴金森病的苏森墉老师,笔记虽然与昔日有别,但在黄教授眼中老师字背后的灵魂依然清晰可见,使他百感交加。懂得生命可贵的黄教授,竟然会支持器官移植,令我有点错愕。
当医师的前提,真的就是真确地认知生命的可贵。
这是黄昆严教授对于器官移植持有的观念。我本身就非常不同意这句话。套一句老掉牙的话:生命在好不在长。更何况,我们只能控制生命的宽度,而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何必以[半途医学] 死命地把灵魂困在一具臭皮囊之中呢?
我本身对于器官移植一直含有保留的态度。对于黄教授如此向往这项[半途医学] 的观念很不以为然。人不像车子,不能够随便执行“换胎”手术的。先把器官移植手术会带来的副作用、失败率放在一边,我认为需要把全然不属于一具身体的器官硬塞给这具身体就是不理智、不道德的行为。我不信任何宗教信仰,只不过这项[半途医学]总是让我觉得无理取闹。居然都已经公认为一项[半途] 的技术,为何还要推广呢? 难道我们该提倡半途而废的精神吗?
生命的可贵,并不是在丧失生命时才能证明的。生命的可贵,是在活得精彩、充实、有意义当儿被体现出来的。只不过,还是一句老话:人总是要到失去的时候才懂得珍惜。
我以为每一位即将步上学医这道特殊又专业的旅程之前都应该已经透彻了解这个道理了。否则医师根本不是在解救人间苦难,而是不择手段地持续一个垂死之人的呼吸,把医院变成人间炼狱。我并不是在提倡安乐死,只是认为医师应该懂得划清界限,怎么区别‘尽力医’和‘乱医’。医师在急诊室中能做的真的很有限,但正是因为如此,医师不应该为了寻求突破而抓狂,依赖[半途医学]以设法解除自己的无力感。
我在添选大学志愿时有一度很想将牙医系摆在第一的位置。原因很简单,因为牙医不像其他医科,天天必须面对死神摄人的面龙。在急诊室中望着病人的心跳停止而无法复苏时,那种力不从心的失落感是无需亲生体会便能深刻了解的。每次当我在人生的旅途中目睹这类悲痛的插曲,都难免反问自己世间痛苦存在的意义,以及上帝的旨意。为何要叫人受苦?如果当了医生,又必须常常反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怕我负荷不来。
但是我最终想通了。
人生变化无常,一切的悲欢离散,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接受面对的。我记得很小很小的时候,当我刚会走路的时候,我的母亲就因为内出血住院。当时连说话都有问题的我,根本不了解父亲脸上的表情是何等焦虑。我天真得望着医院里穿白衣的人士紧凑的来来往往,殊不知人命就在这些脚步和呼吸间在鬼门关前面徘徊。我也被紧张的气氛压迫的鸦雀无声。
医院的一切直到我看第一部电影时还历历在目。电影是徐克导演的《倩女幽魂2》。电影的最后有位主角因为无奈修为不足,魂无法回体,飘至西天,魂飞魄散。接着下一句台词是:“他走了。”那时我不到5岁,但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做‘死’。你永远永远无法根一个死去的人相处、说话、欢笑、哭泣、分享人生中的喜怒哀乐。这不禁使我问起几年前母亲住院的状况,我才打从心底捏了一把冷汗。
“别走。别去我无法跟你去的地方。”这是《魔戒三部曲:王者在临》电影的一句对白。是山姆误以为佛洛多被毒蜘蛛蜇死的时候说的。谈生死真的如此沉重吗?从我懂得死有什么寓意后我就不断深思此问题。起初是很害怕,不知道没有了我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我该怎么面对。
不知道你有没有怀疑过,电影为什么总要给垂死的人有机会说最后几句话,才容许他撒手而归。这种老掉牙的情节其实说明了一件事——人生的遗憾不在于离别,而是在于未完成的事。如果每一个人都以赤诚的心态待人,离别时就不会再悲痛了。因为该说的、该做的,都已圆满完成,所以已经不需要死命抓住再相处的机会。病床的生离死别,其实和在机场送机,或在车站挥手道别没有两样。只要已和身边的人充实相处,能不能再有机会相聚又何足为惧?
真如黄昆严教授所提到的《卖车记》和他尊敬的《苏森墉老师》。人生是一股感觉、一阵亲切感。转手的车子,即使被换过漆、改过轮子,但你看到车牌,联想到发生在车子上的事物,感觉就是不一样。黄教授才会有有感而发,把过快乐的一天与多用一天的车子混为一谈。
得了巴金森病的苏森墉老师,笔记虽然与昔日有别,但在黄教授眼中老师字背后的灵魂依然清晰可见,使他百感交加。懂得生命可贵的黄教授,竟然会支持器官移植,令我有点错愕。
当医师的前提,真的就是真确地认知生命的可贵。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